你的父母不想要對你最好的東西﹐他們想要對你好的東西﹐這兩者不一定都是一致的。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東西方教育做為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問題,其實各有各的優缺。
西方:
1. 簡單
2. 重創意
3. 深入思索分析
4. 多空閒,注重勞逸結合和課外活動
5. 注重第二專長
東方:
1.複雜沉重
2.注重背誦
3.廣泛的基礎能力與數學實力
但事實上,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現今都在反省思索,試圖找尋另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改進他們的教育。
對西方而言,近期在他們備受重視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考試中﹐上海學生打了他們一個耳光:排名世界第一。
但相對而言,也有意見認為東方高考繁重而注重背誦能力,扼殺創意以及學生生活時間。
「高考沖刺的那幾週﹐學生們有時會不吃不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有學生通過靜脈注射來獲得營養﹐這樣就可以節約時間﹐多背一些東西。任何可能影響學生考試發揮的事情都會被暫時忽略。今年﹐一個男孩的父母出了車禍﹐母親喪生﹐父親重傷﹐而他的親人和老師一起將這個消息瞞了近兩個星期﹐直到他參加完高考才告訴他。還有新聞報道稱﹐湖南長沙一個女孩的母親在高考前一個小時被車撞了﹐員警和其他目擊者都催她去參加考試﹐她直到第二天考完才去醫院看望母親。她的父母和相當多的網友都認為﹐她做得對。」by Jeff Yang
即使是在台灣,高考每年也直接或間接的,造就無數自我放棄與自殺的孩子。
那,高考是正確的嗎?一個犧牲健康、創意、時間的教育制度?
其實,正確與否的觀念本來就不是對的,這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事,只有相對適合的事。
緣起
東西方教育的差異,畢竟得從環境來看
就文化而言,西方注重投機、勝者全拿、創意、特殊性
而東方注重踏實、耐力、絕對擁有知識(例背誦能力)、權力以及背景
無數的歷史已證明,一個國家的長久發展,必然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程
往往一個立意是好的考試制度,最後也會變得越來越極端,直至僵化並不為大眾所接受
是以兩方的教育制度發展到現在會有缺點是必然的
西方擔心過於自由的教育,培養出基礎能力不足的學生
東方擔心過於沉重而僵化的教育制度,培養創意不足只有知識的下一代
中國考試的權力因素
自然不能說西方教育全然無背景這回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偏差,絕對公平是不可能也很無趣的一件事
但中國嚴苛的考試制度下,確實也有可以鑽的漏洞(台灣也有,例如殘廢(即使只是小紙的一小截)以及原住民)
「 這個“偉大的矯正器”本身並不十分公平。白雪也承認﹐在中國﹐不同省份的高考也不盡相同﹐高校多的大省錄取分數線就低。白雪說﹐眾所周知﹐北京的考題比其它地方容易﹐而且因為這裡雲集了眾多高校﹐上大學比較容易﹐分數低點也能上﹐所以其它省的有錢人會在北京買房子﹐這樣他們的孩子就能在北京參加高考
在中國的高考制度下﹐有錢人還會找其它管道佔一些便宜。中國有一系列詳細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少數民族高考可獲得最高30分的加分。幾年前曾發生過一起引發爭議的事件﹐當時重慶有31名學生的家長被查出曾賄賂官員﹐將登記的民族改為少數民族﹐以便使子女獲得高考加分。(少數民族並非高考加分的唯一途徑﹔根據一項估計﹐有192種不同的方法可以獲得高考加分﹐包括員警烈士子女以及按時納稅的記錄。)」Jeff Yang
模仿與改變
「在美國﹐《不讓任何孩子掉隊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使標準化考試成為評估學生能力的一項核心指標﹐而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家長擔心課程缺乏難度﹐擔心中國和其它在國際數學競賽中成績優異的國家的崛起。與此同時﹐中國的政界和商界精英們卻有著根深蒂固的看法﹐認為西方學歷是一項重要的資歷﹐而且這種看法越來越強烈。大部分所謂的“太子黨”都把子女送到歐美上學﹐包括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薄熙來畢業於北大﹐他選擇將自己的兒子薄瓜瓜送到牛津大學﹐之後又送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上學。」Jeff Yang
既然兩方教育都過於極端,必然會興起模仿與調和的心理
「趙勇說﹐中國決策者在過去10年里一直努力對此做出改變。教育部曾試圖禁止暑假期間舉辦任何補習班﹐並努力讓學校的課程設置更全面。但目前此舉還未見成效。
中國教育部希望在2020年之前改革中國的教育體制並使之現代化。教育部在2009年出台了教育體制改革計劃﹐試圖把更多有關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內容放到課程當中來。比如﹐改革計劃包括在高中推行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並鼓勵學前教育中的社會參與。」
但事實上,在台灣實施多年的教改,一直以來都帶起「越改越差」的批評聲浪,尤其不注重學生需求,而引進的「建構式數學」更是眾人無法理解的部分
並不是說如此中國或西方的教改便不會成功,而是改革者要足夠理解民情跟學生真正的需要,並專注問題加以改變,不然以台灣的現況來講,貿然增加額外課程與規定義工時數,僅僅增加學生的工作量而已
中國學歷的困境
但即使突破萬難,通過高考,中國學生的未來也並不一定是美好的。
「這些年來中國出現了“蟻族”的說法。這是個杜撰出來的詞,所指群體為受過高等教育、到大城市工作並聚居在狹小住所裡的年輕人,他們缺乏前途光明的就業機會,並因此感到失望。」Te-Ping Chen
但往往令人訝異的是,他們並不是來自不好的大學,相反的,他們拿到中國頂尖大學的學憑,甚至很可能本來出身於小村莊,讀書的錢是全村的人湊錢讓他出來,只為讓他得到很好的工作,得到改變他的人生,改變整個村莊的機會。
所以他們蜷縮在城市裡狹小的住所不敢回去。他們沒辦法面對那些殷切期待的村民與家人,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安瑞雅(NorthgateArinso)的Sidney Yuen說,大陸雇主過去常常被視為是亞洲最保守的,而調查結果則對如今是否依然如此劃上了一個問號。他說,現如今,對名校學位等傳統價值的態度開始逐漸轉為對個人水平的看重,包括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
有21%的中國內地雇主稱,它們招聘的關鍵標準包括求職者的性格和外語技能。」Te-Ping Chen
這是中國(和台灣)教育體制的一個最大矛盾,沒有好文憑便找不到好工作。但真正出去找工作的時候,缺的卻是當初認為並不重要的東西
外國學歷的追尋
「她說﹐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決定不參加高考﹐而是參加美國的SAT考試。她說﹐很多大城市的重點高中生現在都為決定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設有特別班。這些學生不用備戰高考。除語言外﹐SAT考試比高考簡單多了!我準備GRE考試時﹐根本就沒有準備數學部分。美國的標準化數學要求在中國只相當於初中水準。」Jeff Yang
但同時Mina Choi這個韓裔美國作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我和丈夫都充分瞭解學習漢字有多難(我們兩個人就在年復一年吃力地學習著),並明白這門語言(就其書寫形式而言)越早學越好。五年不間斷的漢語及漢字書寫學習是一個令人讚嘆的絕好機會,很遺憾我自己在童年時沒有這種機會。漢語是一門豐富多彩的語言,在亞洲的影響幾乎不可估量。韓語、日語以及越南語都體現了漢語的巨大影響力,如果不懂漢字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東亞人」
這部分乍看之下似乎出現了矛盾,西方想要再東方教育裡尋求改變的契機,甚至某些人看好中國的未來,寧可讓孩子在中國接受教育
但中國的頂尖學生,卻偏偏嚮往著外國教育,寧可接受外國教育「鍍金」再回歸中國。
但其實,這是個好現象。
中國頂尖學生的出走,代表中國可望更寬闊的視野,更多的創意,與更高的平台,將中國帶往更好的方向,也代表中國下一批人才的國際化傾向
除此之外,也是增加中國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度,以及接受度
有些事物,一定要出國才能看到。這是離開原本的舒適圈,去體會完全不同文化的衝擊,以及站在不同立場,回去看自己祖國的感想。
就我自己而言,離台灣越遠,便察覺到自己越愛台灣。
不過,未來怎麼變化,在雙方都有意了解對方的民情,並加以接觸的時候,那結果必定是好的。那會讓未來東西兩邊的磨合期必然縮短,也有更多交易談判的空間。
哪一邊是對的?
永遠沒有對的教育。只有適合的教育。
事實上,無論中西兩邊,什麼環境,優秀的人永遠是優秀的。
環境確實可以限制一個人,但環境可以選擇。
以台灣來說,台灣同樣接受應試教育,街頭大大小小的補習班連中國人來看都說不可思議。
但台灣文創產業很發達,而且正朝著更加興盛的方向前進。
為什麼?創意可以選擇。
街頭的產品,逛百貨公司體驗什麼是名牌的品質與魅力,網站上大大小小的創意商品與創意網站,不是找不到,只是沒想到去找。
只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就能改變自己的未來。 ──美國電視名嘴歐普拉
與其抗議或等待政府的改革與幫助,不如先從自己周遭改變起。
教育,什麼是重要的?
雖然這樣說有些不負責任,但你覺得重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能不能擁有持久的幸福,更重要的因素,是他與家人、好友的關係。只不過,這種長期的關係,很難帶來事業上那種短期的成功快感」-破壞式創新大師/哈佛教授克裡斯汀生
班夏哈(《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作者): 成功並不會帶來幸福,相反的,成功是因為快樂
為什麼因為快樂?因為如何才能讓自己樂此不疲,在你精疲力竭的時候,還能繼續努力?「興趣」,再加上兩個條件:一、這個興趣能夠換錢 二、必須加上高度的熱情
別聽父母的話。
他們愛你,但不一定真的懂你。事實上,你要什麼,你適合做什麼,你應該要培養什麼興趣與資本,去找什麼樣的工作,都只有你才知道
而且永遠不會太晚。